小小閥門,有多少品類?
球閥、蝶閥、調節閥、軸流閥……走進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的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“吳忠儀表”)智能車間,形態各異的閥門令人目不暇接。從建廠之初的小作坊,到國內重要控制閥制造基地,吳忠儀表已經走過六十余載。
在吳忠儀表高參數重點流體實驗室,一個大型紅色球形裝置尤為醒目。“這可是我們攻破深海閥門技術壁壘的‘撒手锏’。”吳忠儀表常務副總經理常占東介紹,從無標準、無樣機、無資料、無測試裝置的“四無”狀態起步,到搭建起國內領先的深海模擬實驗裝置,歷經10余年攻關,吳忠儀表研發團隊逐一破解材料抗腐蝕、超音速噴涂工藝等“卡脖子”難題,成功研發出可在深海1500米環境下耐用60年的控制閥,填補了國內空白。
“上個月,我們順利交付徐大堡核電項目大批量核級調節閥,這標志著我們在核電核級調節閥供貨領域也取得突破性進展。”常占東很自豪。
近年來,吳忠儀表累計攻克近100項行業難題,開發60多項控制閥新產品,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、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2項,取得近600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,參與修訂國家標準25項。
發展并非一帆風順。“我們也走過彎路,大鋪攤子、偏離主業,最艱難時有近200名技術人員出走。”常占東說,2006年公司重組時,技術團隊不足10人,信息化人員僅剩3人。痛定思痛,吳忠儀表果斷剝離所有非核心業務,錨定高端控制閥研發生產。
“我們的個性化定制產品占70%。從極地嚴寒、深海高壓,到核電站等極端工況,每個特殊場景產品都需要針對不同工況進行成百上千次試驗,研發周期短則一兩年,長則十幾年。”吳忠儀表技術部部長賈華說。
近年來,吳忠儀表加快推進數字化車間建設,陸續建起智能組裝線、數字化檢驗測試裝備、數字化移動服務加工中心等。“我們已實現‘下單即排產、生產即追溯、交付即建檔’全流程數字化管理,助力產品研發制造從傳統煉油化工領域延伸至鋰電池、氫能、儲能、核電等新興領域。”賈華介紹。
數字化改造升級之后,吳忠儀表生產效率提高25%,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0%,一次性交檢合格率躍升至99%。
聚焦主業精耕細作,吳忠儀表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,產品已覆蓋全球主要能源化工市場。“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拓展海外市場,努力實現國內外市場份額1∶1的格局,干出更大成績。”常占東對企業的未來信心十足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7月22日 07 版)
標簽:
相關資訊